從消費端來看,國產大豆的消費主要分為商品豆、蛋白豆、油豆、種用大豆四個部分。
由于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價差超過1000元/噸,下游產品價格難以銜接,油用大豆的消耗驟降,食用豆的比例增加。考慮到本年度原料價格下滑,全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壓榨量將有所增加,但總量不大,預計年消費80萬噸左右。
蛋白含量能夠達到40%以上的大豆將被優先消化于蛋白市場,需求主體是山東等地蛋白加工廠,每月的需求量在十幾萬噸,占到黑龍江省每月大豆食用消耗的一大半,并且下游需求旺盛、企業庫存低、需求增長穩定。本年度蛋白豆需求量估計在150萬噸,較上一年度增長10萬噸。蛋白廠產品出口量大,轉基因檢驗相對嚴格,需要在收糧等環節進行試紙檢驗,因此進口大豆摻混難度較大,對非轉基因大豆的需求呈現剛性。
商品豆的標準較高,主要用于豆腐、豆漿等食用消費,總量歷來比較穩定,估計在1000萬噸左右。但是由于國產大豆與進口豆價差過大,南方港口商品豆的替代現象比較普遍,并且輻射到內陸銷區,影響了國產商品大豆的消費,替代總量預計在300萬噸左右且不斷擴大,這是國產大豆雖然存在供給缺口但仍然無法走出獨立行情的主要因素。
按照市場預估,本年度大豆產量近1000萬噸,同比下滑200萬噸,各消費項略增,2015/2016年度非轉基因大豆略有缺口。從黑龍江省的情況看,輪儲收購在上市初開始搶收,目標80萬噸,2015年12月底前完成至少40萬噸;蛋白廠轉向北方采購,目前采購量8萬噸,廠內尚有一個半月庫存,短期采購節奏不會特別緊湊;壓榨企業已采購量很小。
總的來看,對比300多萬噸的產量,農民手中余量還是占不小的比例,短期不會出現緊俏,價格仍將隨行就市。受到進口大豆的方向性指引,后市價格判斷方面,主要觀察春播前后的拋壓能否出現,以及國家臨時儲備輪庫、拍賣等政策節點對市場階段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