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麥搶收已近尾聲,受近期多陰雨天氣影響,今年夏糧收購出現了特殊情況:小麥不完善粒、赤霉病粒加重發生,甚至超過了國家限制標準。由于大部分小麥難以達到托市收購質量標準,不少購銷企業不愿收購,導致廣大農戶收獲后的麥子因為價格太低、銷路不暢而出現了“賣糧難”。
6月10日,記者來到丹陽市呂城鎮姜愛芬家庭農場,只見烘干房內兩臺糧食烘干設備正在高效運轉。“我的500畝小麥馬上就收割結束了,眼下糧食的銷售成了我最為頭疼的事。”農場主姜愛芬告訴記者,當地糧管所還沒有開秤收購,一些面粉企業開出的收購價每斤只有七八毛。“這么低的價格,賣了肯定虧損,不賣積壓在家中,也不是長久之計。”她說,今年小麥產量遠不及往年,高的田塊畝產達500多斤,就算是最好的了,差的田塊只有兩三百斤。產量低了,價格還這么低,很難讓人接受,如果“賣糧難”問題不能化解,對從事糧食生產的種田大戶和家庭農場就是個慘痛打擊,他們的正常生產也就很難維持下去。
訪仙鎮竇莊楊城村種田大戶楊海兵,見到記者說得最多一句話是:“今年糧價太低了,這地還咋種呢?”楊海兵來自安徽巢湖,在楊城村承包種植了300多畝小麥。“早在5天前,我就將先期收割下來的100多畝小麥拉到附近一個種田大戶的烘干房進行烘干準備出售,烘干后的麥子水分控制在13%,赤霉病粒也很少,但糧販子看了我的麥子后,以‘烘干后麥子筋道不足,影響出粉率不好賣’為由,開出的收購價格每斤僅7毛,考慮到后面麥子還亟待收割,我只能咬咬牙將這批烘干后的4萬多斤麥子低價賣掉了。”
楊海兵告訴記者,為了減少糧食烘干的成本,他第二批收割的4萬多斤麥子,就選擇公路邊晾曬和打包存放,想等市場行情好些再出手,可眼看周邊幾個種田大戶收割后的麥子(水分16%)有的每斤5毛、6毛地忍痛賣給販子,他越等越犯愁了。
一位姓張的老農告訴記者,以往每到小麥收購季節,不少面粉企業和糧食購銷企業等爭相收購,甚至為爭奪糧源打起“價格戰”,但今年小麥收購市場一反常態,不少收購企業至今還在等待觀望,即使參與收購的一些面粉企業開出的收購價每斤也只有七八毛,往年為農戶從事代儲的個體面店,今年也貼出告示暫不收購存儲農戶小麥。
丹陽市云陽街道“老農技”王南波不無憂慮地對記者說,今年的災害性氣候嚴重影響了小麥品質,夏糧市場價格低迷帶來的滯銷問題,勢必挫傷種糧大戶的積極性。他希望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督促委托收儲庫點敞開收購,不限收、拒收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同時積極設法幫助聯系銷售途徑,此外還要鼓勵各類加工企業和養殖、飼料企業積極入市收購,緩解農戶銷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