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開始,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麥0.72元/斤、0.69元/斤和0.69元/斤,逐年提高最低收購價格,白小麥的收購價略高,到2012年三麥價格一致,從2014-2016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均維持在1.18元/斤。2016年除山東及河北部分地區小麥質量較好,其他主產區小麥質量均有不同程度受損,赤霉病麥、芽麥等不完善粒小麥數量較多,多數面粉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都有將超標小麥投入混合使用。受到節假日的短期大量備貨的市場刺激,面粉市場需求略有回暖,加工企業收購量有所增加,然而在5月底新麥上市的時候,面對新麥走勢的不穩定、風險較高、投入大利潤薄,加工企業不敢大量收購,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下發《關于印發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通知》,規定執行本預案的小麥主產區為河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6省。6省全部展開收購,同時下發文件讓地方政府收購等外超標小麥以降低農民的損失。201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還有兩周即將落下帷幕,預計托市收購結束后,2017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將是影響小麥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尤其在今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市場對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改革動向關注度較高。筆者預計2017年小麥最低收購政策應基本維持不變,一方面是由于今年新麥質量降、單產減、價格跌,農戶種植收益下滑,農民種植意愿受政策影響意愿較重。
若降低明年最低收購價格,將嚴重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是為了保障產業鏈下游的利益。面粉加工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倉容實現全部收購,如果沒有中儲糧這樣的政策性收購主體,可能會出現農民“賣糧難”,加工企業也缺乏穩定的糧源供應。
最低收購價政策應盡早公布,釋放積極的市場信號,避免出現去年托市收購結束后小麥價格的“斷崖式”下跌。
只要國家釋放積極的信號,今年后期的小麥市場還會維持堅挺的行情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