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現在冬季,正值一年中吃羊肉的最好季節,但是今年多地都出現了羊肉價格下降明顯的情況。業內人士建議,應該以冷鏈物流為抓手,打開羊肉市場,調節供需,穩定羊肉價格。
羊肉價格普遍下跌銷路依舊不好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陜西羊肉市場就經歷持續下跌,即使是在如今羊肉消費旺季的冬季,羊肉價格也不漲反跌。據省物價局的監測數據,2015年陜西省羊肉價格從年初的每斤31.38元降到年底的每斤25.67元,降幅高達18.2%。作為陜西肉羊重要生產基地的陜北,面臨價格下跌與銷售困難的雙重困境。
陜北羊肉因肉質細嫩、低脂無膻,被部分“吃貨”奉為上品,但因為價格較高,地域品牌知名度依舊較低,在西安市場上始終處于某種程度的劣勢。在當前羊肉價格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陜北羊肉的整個外銷渠道都遇到了不小的困境。
榆林市榆陽區麻黃梁鎮一養殖戶楊先生稱,2014年白山羊賣了1000多只,活羊每斤28-30元;2015年價格降到了24-26元,銷量也比去年少了一半。
對于此輪羊肉價格下跌,業內人士分析,誘導因素是從2013年底持續到2014年上半年的一場動物疫情。國內經濟下行,“八項規定”出臺引發高端餐飲沒落,羊肉進口增加以及國內肉羊養殖持續增長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這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肉羊養殖增長的問題。據中國畜牧業信息網的統計數據,在此輪羊肉價格下跌之前,國內羊肉市場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上漲周期。羊肉價格的長時間持續上漲,無疑激發了農民及相關企業的養羊積極性,各地出臺的相關鼓勵政策和補貼,也在刺激畜牧業快速發展。據悉,2014年國內羊肉產量達到428萬噸。原本供給偏緊的羊肉市場最終也演變成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價格下滑由此開始。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健康表示,“陜西羊肉市場和陜西其他農產品市場類似,都存在同質化問題。陜北羊肉雖然有一定特色,但從總體來看,目前在品牌、渠道、營銷等方面還需要加強。陜北羊肉除了做好生產環節的創新外,還要進行商業模式創新,與其他地方的羊肉進行錯位競爭。”
通過冷鏈物流打開陜西羊肉市場
筆者認為,面對陜北羊肉質優卻銷量不暢的情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確是一條可行之路。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羊肉出售方式主要有冷凍羊肉、鮮羊肉、羊肉制品等。其中,鮮羊肉對地域的要求高,不便于長途運輸,受價格影響較大;冷凍羊肉反之,可以在羊肉價格相對較低的時候集中屠宰、冷凍存儲,再選擇價格較高的時期出售。羊肉制品屬于深加工范疇,受時間、空間影響較小,但對生產設備要求較高,需要配備專業、成套的羊肉加工機械。
近年來,生鮮市場大熱,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加足馬力進軍這塊寶地,然而冷鏈物流這塊短板一直制約著行業發展。據悉,目前羊肉價格受影響較為嚴重的是華北、西北地區,這些地方靠近羊肉產區或者是牛羊肉產區,肉類資源豐富,較易受市場供需影響,產生較大的價格浮動。相較于這些地區的羊肉降價風波,南方的羊肉市場價格波動顯得沒那么激烈。一直以來,南方都以豬肉、禽肉為主,羊肉因少養殖、價格高而并沒有成為消費者選購的主流。如今,隨著全國流動人口的增多,北方來南方務工的人不在少數,給南方羊肉市場帶來消費群體。再加之南方羊肉養殖并沒有形成北方這樣的規模,因此,肉羊需求還是得靠大規模的從北方冷鏈物流運輸過來或者進口。
由此可以看到,陜北羊肉在加強品牌、渠道、營銷等方面后,轉變商業發展模式,拓寬銷售渠道,讓陜北的羊肉能夠銷往全國各地。而當務之急就是建立或者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平臺。冷鏈物流完善,陜北的羊肉才能第一時間進行出欄銷售,放在消費者的餐桌。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只有整個羊肉市場打通了,銷量自然上去了。供過于求,一部分原因是市場開發不夠,消費潛力并未完全挖掘出。